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時鐘發展史

時鐘發展史

時鐘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的物件之壹,因為要連續測量時間間隔。壹些自然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年)可以通過觀測獲得,更短的時間間隔需要使用時鐘。

幾千年來,計時設備的原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日晷是利用物體在平面上的影子對時間的變化,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有很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與日晷配套的水鐘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機構,後來又創造了第壹個機械鐘,可以使用擺輪等振蕩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鐘表大約出現在15世紀,鐘表業大約在15世紀到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鐘。

因此,計時的準確性進壹步提高。當時航海對時間的準確性有要求,這也促進了鐘表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電子鐘在1840獲得專利,20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壹種完全沒有機械機芯的鐘表。

目前,時鐘中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壹種以固定的精確頻率振蕩的物體。諧振子可以是單擺、音叉、應時晶體或原子發射微波時的電子振蕩。

模擬時鐘用指針和角度來表示時間,而數字時鐘用數字來表示時間。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和二十四小時制。

大多數數字鐘使用電子設備、液晶、LED和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鐘功能也是電腦和手機的標準功能之壹。

為了方便,距離,電話或盲人的需要,壹個聽覺時鐘被用來通過聲音告訴時間。為了滿足盲人的需求,也有盲人時鐘可以通過觸摸來感知自己的時間,其中壹些類似於傳統的時間,但通過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來知道時間,而不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不斷發展。

擴展數據:

原始人根據天空顏色的變化和太陽的亮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變化,發明了日晷在早晨測量時間。他們還發現水流動所需的時間是固定的,於是發明了水鐘。在中國古代,人們還有壹種用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水。

中國不僅用水來計時,中國古代民間也用燒香來計時。龍舟時間更香,是用燒香計時的器具。它還有定時響鈴的功能。

龍舟上有幾根兩端綁著金屬球的小弦,弦下放著燒香。每隔壹段時間,熏香會燒壹根線,當金屬球落入下面的容器時,會發出編鐘聲。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文獻。

用香多算時間不太準確,但是因為簡單好用,很適合民間使用,所以以前很流行。根據文獻記載,有些比較香,可以燒壹天壹夜,有些甚至可以燒壹個月。

公元1088年,宋代科學家蘇頌、韓公廉等制作了歷史上第壹個水上儀器舞臺,由渾天儀、大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而成。

它由液壓動力驅動,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約12米高,7米見方。分為三層:上層裝有渾儀,用於天文觀測;中間層可以模擬天體進行同步演示;下層是儀器的心臟,定時、報時、電源的形成和輸出都在這壹層。

公元1276年,中國元朝郭守敬做了壹個大漏燈。它是由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和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自動說出“鳴鐘壹會,刻鼓兩分鐘,鳴鈸三聲,鳴鈸四聲”的時間。

從宋代開始,24小時制從12點開始,壹分鐘就是今天的15分鐘,比德國的臺鐘早了300多年。

公元1283年,英國的修道院出現了第壹個由重物驅動的機械鐘。

公元13世紀,意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造鐘樓(bell towers)來提醒人們祈禱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西元創造了“五輪沙漏”,由齒輪和時間盤組成。

16世紀中葉,德國開始有桌子上的鐘。那些鐘只有壹個指針,鐘面分為四個部分,這樣時間精確到最近的十五分鐘。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並制成了第壹個擺鐘。1670年,英國人威廉·克萊門特發明了錨式擒縱機構。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特裏獲得了鐘表的專利權。他被認為是美國鐘表業的鼻祖。

1840年,英國鐘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鐘。

公元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伊西多爾·拉比博士搞清楚了原子鐘的原理。兩年後,世界上第壹個原子鐘被造出來,原子鐘至今仍是最先進的鐘。它的運行是由銫原子和氫原子的自然振動完成的,可以在300年內精確運行,誤差非常小。

18至19世紀,鐘表制造業逐步實行工業化生產。

20世紀,它開始進入應時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鐘原理發展起來的自動調整時間的電波鐘表技術逐漸成熟。

百度百科-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