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覺語錄
羅丹的壹位朋友回憶說:羅丹“經常獨自愛上壹塊大理石,仔細琢磨和計算,安靜地度過幾個小時,直到他在石頭裏看到壹個美麗的形象。”大理石雕像“冥想”是壹種藝術理念,在這種創造性靈感的火花中閃爍。這件作品是獨壹無二的,壹個女孩的頭沈浸在方形基座上的遐想中。她安靜而執著的表情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著實讓觀者從這塊石頭中聯想起無數美好的想象。似乎這些人物的內在精神被千百年積累的石頭緊緊包裹著,給人壹種難以捉摸的誘惑。《禪定》只鑿出了壹個頭,沒有鑿出頸、肩、身,卻保留了壹塊下面幾乎沒有加工的原石,令人費解。這絕不是壹座未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做的。按照羅丹的解釋,他想專註於“冥想”這個主題,所以他不得不拋棄除了面部表情之外的壹切無關的部分。他認為,在壹些與主題無關的細節上加工雕琢,只會損害主題的闡述。藝術靈感促使他不再雕刻這壹部分,這是羅丹在雕塑語言上的獨特創造。這幅《禪定》制作於1886,小尺寸為75×55×52 cm。裸體藝術是壹種西方時尚。羅丹對這些“赤裸裸的語言”非常熟悉。他的名言是:“美無處不在。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他認為“美是性格和表情,自然界中沒有什麽比人體更有性格。”所以在羅丹的雕塑中,人體自然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鬼》《吻》《永遠的偶像》等。都用這種語言來表達人類的感情。大理石雕塑丹妮娜是羅丹的中年作品。微微扭曲的少女身體,勻稱、光滑、細膩,線條流暢,與粗糙的底座形成鮮明對比,產生壹種剛柔並濟的美感。美麗的反義詞是醜陋。《醜之美》是羅丹的又壹傑作。醜之美,又名歐默,青銅,創作於1885。雕塑《奧米耶》是羅丹根據法國詩人貝隆的詩歌《美麗的奧米耶》創作的。歐默曾經是壹個年輕漂亮的妓女,也曾有過壹段時間的熱戀,如今風光不再,不堪回首。這個滿臉皺紋比木乃伊還老的老妓女,正在哀嘆自己的醜陋。她彎下腰,無力地垂下頭,看著自己幹癟的胸膛,皺巴巴僵硬的肚子,四肢絕望地像幹枯的藤蔓。當壹些婦女看到展廳裏的雕像時,她們都驚呼:哦,它真醜!普通人總認為現實中醜陋的東西不是藝術素材。但羅丹認為“大多數人認為本質上醜陋的東西,在藝術上也可以很美,只要它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性格和思想,這種醜陋比粉飾美好要好得多。”《歐默》是壹部“化醜為美”的傑作。羅丹壹生中的傑出作品在當時總是引起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他晚年創作的幾部作品。羅丹創作了壹系列著名作家和藝術家的雕像,如巴爾紮克、雨果、蕭伯納、莫紮特等。其中最著名也最有爭議的是後期作品《巴爾紮克雕像》。這座雕像是作家左拉受羅丹委托為當時的作協制作的。羅丹承諾在18個月內完成任務,並預付稿費10000法郎。但是羅丹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羅丹的創作態度非常認真。為了充分展示這位偉人的精神,羅丹重讀巴爾紮克的主要作品,查找和研究相關文獻。研究了法國劇院裏巴爾紮克的半身像,生活反映在巴爾紮克的故鄉都蘭尼。當時法國對中國的造型藝術很感興趣,東方藝術中的達摩祖師鐘馗和佛像中的僧袍都給了羅丹新的靈感。在此基礎上,羅丹用真人模仿者塑造了七個裸體巴爾紮克人物。最後,他選擇了習慣穿著睡衣工作,深夜寫作時沈浸在創作激情中的巴爾紮克。巴爾紮克穿著寬大的睡裙,身體微微後仰。整件作品沒有細節,沒有人物,沒有四肢,只有壹個略顯誇張的形象。在他蓬松的頭發下,是充滿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高昂頭顱。巴爾紮克形神兼備,是壹個全新的人體雕塑概念。作品在1898的沙龍展出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批評。它被稱為“印象主義”,是壹種怪異、病態的表達方式,脫離了人體的現實。壹些尖銳的批評家甚至將這座雕像描述為“麻袋裏的癩蛤蟆”。作協不服,作協主席、詩人楊?Eckard因拒絕接受命令而憤然辭職。作家左拉、法國人、畫家莫奈、勞特雷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手支持羅丹,並發表宣言。最後,羅丹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爭執,毅然決定將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並退還稿費。但他堅信:“如果真理應該滅絕,那麽後人就會把我的巴爾紮克雕像毀得體無完膚。如果真理不應該消亡,那麽我向妳預言,我的雕像將是不可戰勝的。”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造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經逝世22周年。羅丹認為《巴爾紮克紀念碑》是他壹生中最重要的紀念性作品之壹。羅丹說:“它是我壹生創作的巔峰,是我壹生奮鬥的全部成果,是我美學原則的集中體現。”事實上,今天的廣大藝術欣賞者也是這樣看待的。具有劃時代成就的藝術大師,往往很難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可。只有當他所預言的理念和方法被社會所接受時,人們才意識到他是先行者。然而,他已經不在人世了。歐美有很多私人博物館,但很少有人能在他生前享受到這份榮譽。當羅丹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博物館已經建立了。但是,這裏的面包包含了他的心血。羅丹博物館(Rodin Museum)位於巴黎市中心的瓦勒內街(Varene Street),是壹棟古老的兩層建築,前面是草坪,後面是花園。早年是尼姑庵,後來變成了巴比倫的修道院。1880,羅丹在樓下租了幾個房間作為工作室。晚年的羅丹覺得自己快死了。他渴望將自己的作品捐贈給法蘭西共和國,並要求政府將比隆的公寓改造成羅丹博物館。誰知事情拖了幾年,甚至壹戰爆發後也沒人過問。1916年9月13日,76歲的羅丹大病初醒,法國美術部派人到床邊與他簽訂協議,接受羅丹的捐贈。羅丹捐贈了56件青銅和大理石,193件石膏,100件泥塑,以及2000多件草稿和草圖。此外,他還收藏了許多古希臘和德加的作品,並將碧龍的公寓改建為羅丹博物館。到次年11月,壹戰,環境惡劣。他死於饑餓和寒冷,結束了他輝煌的藝術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