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備課
壹、初上講臺時要註意的問題根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以及對新老師的初講經驗,感到初上講臺的老師會出現壹些雷同的問題。第二種問題是照本宣科。有些老師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壹堂課幾乎把書本中的內容,壹字不漏地在課堂上背了壹遍,這樣的課失去了上課的意義,老師功夫沒少下,效果就不必說了,這叫“死記硬背,囫圇吞棗”。總之,初上講臺的老師,壹定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有時當場又不知道該怎麽處理。面對這些常見的問題,新教師該如何盡量避免呢?首先,新教師要明確壹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麽要把學生集中在教室裏,而不把教科書發給學生,讓他們自學就行了。其實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用較少的時間,引導學生較快地領會新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指導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責任。因此,當妳準備登上講臺時,就應該想到如何盡快讓學生領會新知識、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如何教會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方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在於妳有壹個怎麽樣的備課。要講壹門課,首先必須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非常熟悉,絕不是現買現賣。有的老師不是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都吃透後上講臺的,而是明天要講什麽內容他就去熟悉什麽內容,準備多少就講多少。不知道這節課在整個課程中占什麽地位,會對以後的課程起到什麽作用。這實際上是壹種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的講課,非但達不到前後貫通的效果,就連老師自己也可能講到後面忘了前面。因此,老師在上講臺之前必須對這本教材的全部內容融會貫通,最好還要搞清楚本門課程與其它課程的相互關系。老師準備的內容就好比是壹桶水,而壹堂課教給學生的只有壹杯水,這樣的備課才是充分的。顯然,備課就是去熟悉準備講的內容,但是只熟悉內容不夠,還必須明確這堂課的內容什麽是重點,什麽是難點,什麽是概念,什麽是必須掌握的,什麽是壹般理解的……這壹系列問題,在備課時就必須很清醒,並且要有意識地根據這些問題,引導激發學生去領會它。對於重點、難點或比較抽象的概念,備課時就要想辦法在課堂上如何用顯見、易懂的事例或簡明的語言,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問題的重視呢?在備課時要提醒自己在講這些問題時,除了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外,還可利用板書引起學生對重點、難點的重視。如果在引出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時,能有意識地帶啟發性地引導學生思考,這樣更能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去理解難點和重點了。四. 板書問題板書,無非包括文字、圖表、公式、數字等,但千萬不可小看它的作用,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直接交流的時間很少。授教主要依靠板書和語言來表達,語言有時比較快,學生壹聽就過去了,而板書卻可以以停留壹段時間讓學生邊看邊思考。作為老師,對板書應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決不要亂劃亂寫,也不要什麽都不寫。應該寫什麽,什麽時候寫,寫在什麽地方,怎麽突出重點、要點,這些都要考慮。甚至什麽時候擦黑板,擦哪部分,保留哪部分,都應在備課時設計好。對於第壹次上講臺的老師,備課教案裏除了有文字外,還應該有板書設計。如果用多媒體課件授課,切忌不要成為教材的電子版再現。課件的制作要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問題,要用幹練的文字和簡明的圖表,必要時可用動畫顯示視圖中動態的信息流動過程,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備課備得越充分,上講臺講課的底氣就越足。特別是第壹次上講臺的老師,最好能作壹二次課前自我或集體的試講,看看自己在壹堂課內的講授和備課是否合拍,看看壹堂課的時間掌握得怎麽樣,以備在正式的講課中獲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那麽如何備課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壹、準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 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壹。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壹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並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並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並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從這個角度說,傳統的知識點、能力點要求仍然是教師備課中必須重視的。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的理解,壹是過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須重視設計每個學生自主思索的平臺,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用語文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壹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裏主要考慮的是知識點和能力點的“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語文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壹篇課文的學習,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如何定位,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提示、課後練習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決定。壹般來說課文教學方面落實教材安排的思考練習內容就可以了,因為那是經過專家研究的壹種精心編排,自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不必要去展開,去拔高。應該首先確定本課語言積累(生難字音形義、詞語解釋、名家名言)、文化積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識)和用語文的方法(朗讀、默讀、泛讀、精讀、語言常識、文體知識、閱讀常識)準確解讀本課文本問題的目標。二是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的落實和學習方法的運用。三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如每天寫壹張教學案、每天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預習課文)、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長期性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法指導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好,每節課的學習都要讓學生學會壹定的方法、技巧,教師將作怎樣的指導,這壹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方面下些功夫,學生就能學會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學習的效率就體現出來了。二、改變課堂結構,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裏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展。所以,備課的第壹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 設計學習活動的方法有三。壹是常規法,即把傳統的字詞教學、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課後思考題處理為學習交流活動,直接了當地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特別是我校推行的學習小組,則大有用武之地。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三、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於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壹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二是活動安排要有層次。傳統課堂也有師生交流,課堂上教師也提問了大約五、七個或八、九個學生,參與交流的學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動層次少,不能讓每壹個學生參與,滿足不了每壹個學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課程小組學習的學習形式應運而生。從我校小組學習的層次看,第壹層次為若幹人(四人組可能最為實用),保證每壹個學生的交流;第二層次為小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糾正交流中的偏頗,強化正確的信息,及激勵學生成長;第三層次視情況需要與否安排教師的講評,進壹步強化正確的信息。有這三個梯度,交流基本實現了“網狀”式的覆蓋,既保證了每壹個學生的交流學習,又保證了這種交流學習的效果。因而在備課中,教師壹要在分工學習和分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上精心安排,還要在激勵每壹個學生完成分工的任務、在傾聽和選拔優秀學生參與第二層次的交流上下功夫。四、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壹旦物化為教案,就壹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適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如教學《唐睢不辱使命》進入質疑環節,學生提出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唐睢可能帶劍見秦王嗎?唐睢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嗎?秦王圖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安陵君用對話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具有現實意義嗎?學生鮮活的體驗大量湧現,開放目標不期而至。此時,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壹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這種反思,可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因而是非常可貴的。 文章引用自:五、提前預習課文與按要求、按步驟備課 每位教師應提前利用各方面力量了解學生,疏通教材,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學習目標。根據備課組擬定計劃,備課組長安排,主備教師提前3天確定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精選檢測試題,形成“教學案”初稿,並打印出來,復印好保證備課組教師人手壹份。其他教師此時也要熟悉課文,認真審閱“教學案”初稿,並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寫在初稿上。 在備課組討論時,首先由主備教師說課,談自己的備課構思、具體流程,其他教師補充,提出修改意見,逐步完善教學案,再由主備教師修改好,形成“教學案”正稿,請備課組長審閱後,送交分管領導簽字付印。(二)上課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受用壹生的良好學習方法。往大處說,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為關註學生終身發展。在這壹大背景下,教師的授課,自然也要順應了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的目標。那麽,新課程條件下,我們該如何授課呢? 首先,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明白自己為何要上這節課。傳統教學,總是要緊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義。這種授課,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讓學生知曉文本的作者說了什麽。同時也讓學生接受作者的觀點,並把作者的觀點融註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間,形成思維的壹致性。 然而,這種模式的荒謬是很明顯的。學生的學習,要解決的總應該是“為什麽”和“怎麽樣”這兩個有利於思維發展的大問題,而不應該是“是什麽”。作者說了什麽,這僅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思維方式的產物。對這個問題,教師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壹定的教學形式的組織,讓學生了解它們。但這永遠不能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更不能成為唯壹內容。 和傳統教學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課程倡導的,是立足於培養人文素養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課程建立起來的,是壹種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維。這種允許懷疑,允許個性化解讀課文的思維模式,把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來進行獨到的分析判斷的能力的人才,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來要求,它所建構而成的,是充滿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課堂新理念。從這壹根本點出發,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要率先確立好培養思維能力的觀念,要把關註學生的思維發展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目標來進行落實。如此,才能在教學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才能把關註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來進行落實。 其次,我們的教師,還必須明白如何才能夠落實新課程目標。依照已經為多數人實踐所驗證的話題教學模式理論,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師要特別善於從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維價值的“話題”,然後通過壹定的教學環節,組織學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來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值得註意的是,即使是傳統的課堂,老師也會設置壹定的“問題”來供學生們討論的。但“問題”和“話題”不同,“問題”出現在課堂上,絕大多數是有教師在備課時就準備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為了把思維更大範圍地引向答案。而“話題”則明顯不同,教學中的“話題”,有且僅有部分屬於備課時預設,其余則多源自課堂的生成,屬於那種“無法預約的精彩”。再者,“話題”的指向性也很明確,它直接指向的是學生的思維意識。也就是說,“話題”並不需要壹個精彩的、固定的標準答案。“話題”的內容,可能壹段時間後才有個明確的答案,也可能很長時間都無法產生確定的答案。 再次,我們的教師,還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價值。傳統教學中,文本幾乎無壹例外地被視做了例文。教師和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須從文本中獲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識。而新課程帶來的壹個變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當作擁有唯壹解讀方式的“範文”,師生都擁有了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權利。同時,文本還可以僅僅被作為壹種“引文”,作為借以引出教師教學目標的橋梁。這種文本本身身份的變化,實際上也就決定了教師教學中的靈活多樣性。壹個優秀的教師,當他面對了壹篇新的課文時,他就應該深入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文本的內在思想核心是什麽;文本中是否包含著作者本人尚且未能發掘出的更深層的人文思想;文本的價值該如何體現;文本是用來做“例讀”用還是做“引讀”用;如果是“引讀”,那麽,拓展的目的是什麽,如何通過拓展來深化思想。 教師的思考不是可有可無的。這種思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決定著學生能夠從課堂上學習到的壹切知識和非知識的東西。正因為這種決定性,所以,它才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所要求的關註終身發展的目標。(三)聽課壹、 聽課前要明確聽誰的?為什麽聽?想解決什麽問題?1、要對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有壹定恰當的評價,非智力因素等。2、要註意環節,還要註意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關系。3、要註意教學的真實性,真實的成分有多少。 4、要記自己的隨想,邊聽邊記(隨想是壹種感悟、靈感,在壹定時間獨有的認識,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標誌)。二、壹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麽1、壹堂好課的標準(1)壹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壹堂紮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2)壹堂好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有內容的課。(3)壹堂好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也就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迪。(4)壹堂好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也就是平實的課。不管誰在聽課,要做到心中只有學生。(5)壹堂好課應該是真實的課。也就是有缺憾的課。2、壹堂好課的基本表現(1)壹堂好課必須形成學生的興趣和持續學習的動力。(2)壹堂好課必須兼顧有差異的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3)壹堂好課必須體現思維的深度。(4)壹堂好課應促使學生知行結合,有所收獲。(四)評課壹、評課的幾個原則 目前我校評課重點看師生雙邊互動、生生互動是否有效,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體現,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改變,新課改的三個維度是否有效貫徹。1、實事求是的原則。 評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執教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樣對不起同事的勞動。2、零距離的原則。 主持者應營造壹種輕松、愉快的評課氣氛,要讓執教者在春風化雨般的評語中得到信心,也學會反思。讓每壹位聽課者都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宜面面俱到,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不主張1234羅列太多,只要壹兩點到位就夠了。4、激勵性原則。 評課首先要考慮到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授課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讓執教者聽了妳的評課後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要讓他聽後感嘆:"這輩子再也不上公開課了!"5、差異性原則。要因人而異,不要強求壹律 ,要用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而不是用自己長處比別人的短處。6、就課論課原則。把課評足,就事論事,不要由評課到評人,更不能因壹堂課而否定其全部工作。二、評課的幾個誤區1、只聽不參加評課。 這是聽課的大忌,不評課聽課就沒有意義了。2、蜻蜓點水,不痛不癢。有的老師聽課,只聽大概,所以評課只能如此。3、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評課沒有主次,沒有重點。4、充當好好先生。這最為普遍,只揀好話說,使上課者和聽評者沒有充分認識不足和遺憾。5、惡語傷心。專挑毛病,在針孔裏看人——看貶了,這與評課是背道而馳,極不主張。6、追趕時髦 ,脫離實際,套些時尚的理論和時髦的評語,沒有多大的指導價值。 7、當面不語,背後不斷。這種現象最為可怕,評課時有話不說,只當聽眾,當老好人,可課後卻大加評論,評頭點足,而且往往只會說授課者不是之處,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