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願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壹種修辭手法,可避免壹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壹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註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壹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壹、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壹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裏是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