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論語中哪些句子妳覺得可以作為座右銘

論語中哪些句子妳覺得可以作為座右銘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1》

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後按壹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解讀:本章乃敘述壹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學而時習之”,乃初學之文,為壹境;“有朋自遠方來”,則成學後事,為二境;最後壹境,本非學者所望,乃求學深造日進所得。以人為本的社會,教育關註的是人的和諧發展,《論語》把“知、能、德”作為構建人的和諧發展的三個要素放在開篇,由此可見千古至聖大師教育思想的精髓。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沖破混沌,擺脫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斷的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求知為用,要廣泛地與誌趣高潔的人交流,在實踐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這僅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必須要修德,這是和諧人的最高層面。“知、能、德”三者具備,才能達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樹人的標準,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觀,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的標準。正如毛澤東所說:“這才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是《論語》的開始,似乎,夫子對學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讀書和做人的原則和標準暴露給學生:“每天學習並經常復習;知己不期而至,遠道而來,高興之情,無法形容;君子的標準之壹即是別人不了解妳妳也不慍惱”。

的確,這三條於我有切身的體會。先說第壹條,學習過的知識重溫舊夢時,快樂之情確乎無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誦的詩詞歌賦,留存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漸漸被時光沖淡,壹天因某種機緣又壹次含英咀華,爛熟在心時,朗朗在口時,何止是快樂,簡直是對逝去年華最美好的回憶和溫存、無言的感動和感恩。是在過去的日子裏認識了這些高貴的朋友,才至心靈重新彌漫似曾相識的快樂,何止?每每這時,我就會產生創作的沖動和喜悅。更何況,夫子講的“習”,不僅包括詩,還包括禮、樂、射、禦等等當時貴族子弟要學習的六藝呢!古語雲:“大丈夫當建功立業”。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實現孔子的施政綱領的。《論語》大多教人要積極出世,這和《老莊》迥然有異。更何況“學而優則仕”呢!古人讀書,胸懷天下,因而在這種情境下,夫子之話,萬古不移。

第二條,“人生得壹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話,但我們誰能否定,人生終究是走向愈來愈孤獨和寂寞?個體生命無疑在社會和他人的碰撞中被無形地傷害。即便人生坦蕩沒有任何坎坷,也會被無可阻擋的時光無情地傷害。慢慢老去本來就是件殘酷的事,更殘酷的是,從壹出生就註定了這種趨勢。於是,在文學藝術領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現母題。比如《浮士德》、比如《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而終究以英雄式的悲劇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於某些原因,這些朋友並不能時常見到,忽然有壹天不請自到,妳會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條,自己被別人誤會的時候經常有,人與人有時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機緣湊巧,依然會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慍惱,難道不應該嗎?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達成自己的願望,那就找他,讓他了解。如無傷,人不了解妳就算了,如果慍惱,我覺得是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