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勛,大家自然而然的會想起兩件事情:辮子軍和張勛復辟。也正因為這兩件事情,張勛得以在我們歷史課本上留下大名。否則,張勛恐怕也就是個軍閥甲和軍閥乙的角色,至少我們當中很多人都不會知道他的名字。
從這層意義上說,這恐怕就是張勛念念不忘清朝的最大價值吧。
當然,這是玩笑話,但不管怎麽說,因為張勛的短暫復辟,讓他得以在歷史上留下大名,雖然是個醜角,但也算值得,畢竟有句話說得好,大丈夫若並不能名垂青史,何不遺臭萬年。這樣看來,張勛應該是實至名歸。
在很多人看來,張勛在清朝滅亡後始終不肯剪掉辮子,甚至還極力謀求清朝復辟,是因為他對清朝念念不忘,對清朝忠心耿耿。其實呢,這只是政治家們常用的政治手段而已,或者說是政治家們為獲取某些勢力的支持而演的戲。
比如,當年當年張作霖已經是東北三省的統帥,重兵在握,覲見溥儀時還是按照清朝舊制,向遜帝行了三叩九拜之禮,難道說張作霖就是真心尊敬溥儀嗎?顯然不是,他是為拉攏溥儀,借此獲得滿清遺老的支持,鞏固自己對東三省的統治罷了。
同樣,對於張勛來說,他如果真對清朝忠心耿耿,當初在各省宣布獨立時,他作為清朝的兩江總督,為何也要宣布獨立,而不選擇全力維護清政府?
要知道,他控制的兩江地區,可是清政府的錢袋子,他如果全力保全清政府,至少清政府不會滅亡得這般快吧。
但是呢,他卻沒有這樣做,反而在辛亥革命剛爆發後不久,他就全力支持袁世凱,最終協助袁世凱篡奪走革命得勝利果實,並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從這裏看,張勛的忠心又表現在何處?
等到中華民國建立後,張勛要求自己的部下壹律不許剪掉辮子,以表示對清朝的忠心不變。 但問題是,這又有什麽意義呢?因為,不久袁世凱準備稱帝,張勛又是積極支持,並因此還被受封為壹等公爵。
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張勛念念不忘清政府,對清朝忠心耿耿,現在袁世凱打算建立新朝,妳張勛不應該反對嗎?好吧,張勛不反對,可以理解為沒有實力不敢反對,所以只能先韜光養晦。
但問題是,妳張勛就算不敢反對,但起碼也不應該這樣積極支持袁世凱吧,妳說這算是什麽事?更過分的是,後來大家都積極反對袁世凱時,張勛卻還積極幫助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這又算哪門子的忠心清朝?
從這層意義上說,張勛就不可能會把清朝放在心裏面念念不忘,他的所作所為,其實只是為了他自己的權力和仕途,希望能夠爬上政治舞臺的中央。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在清朝滅亡時,中國主要有這樣四股勢力:壹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勢力,他們要求推翻原來的政治結構,建立壹個民主***和的新中國;二是以袁世凱為核心的北洋勢力,他們對於推不推翻原來的政治結構並不關系,他們只希望自己能夠占據最高的統治地位。
第三股勢力,是清朝的舊官僚勢力,這些人既有清朝的舊官員,又有原來的地主鄉紳,他們對於誰占據最高統治地位並不關心,重要的是,需要像清朝壹樣繼續維護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階層。
第四股勢力,則是西方列強們,基於他們的利益,自然是希望保持他們在中國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不動。換句話說,清政府以前承諾給他們的,現在繼續承諾給他們,不要擅自取消。
至於張勛,之所以在滿清滅亡後不肯剪掉辮子,就是希望籠絡這其中的第三個勢力和第四股勢力,從而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
因為,張勛不肯剪掉辮子,並表示出忠於清朝的樣子,就是暗示大家,自己願意維持清政府的舊有格局,不會以改革或民主或革命或君主立憲等理由來侵犯大家的既得利益。
這樣壹來,在關鍵時刻,當各方勢力爭執不下時,大家自然會把張勛推出來給大家分蛋糕,也就是所謂的主持大局,從而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也是為什麽黎元洪與段祺瑞相爭時,大家願意邀請張勛來做調停的原因。
從這層意義上說,與其說張勛對清朝念念不忘,還不如說他想通過在政治上代表舊官僚們的利益,來獲取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但問題是,張勛顯然沒有看清楚時代的潮流,他妄圖以復辟來維持現有的格局,結果卻引得各方勢力都不滿,最終也只能被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