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顯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非正常死亡的前三大原因是饑荒、戰爭和瘟疫。古人有句話:“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是真的嗎?經常遭受災難的古人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歷史上確實經常發生這種情況。1931年發生的長江大洪水,雖然淹死了不少人,但與死於傳染病和饑餓的300多萬人相比,不值壹提。
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疫情爆發了世界流感,奪去了4000多萬人的生命。因此,中國的歷史是壹部戰爭史,也是壹部瘟疫史。那為什麽災難和流行病總是相伴而生呢?
第壹,人民的營養水平差。生病並最終死於饑餓的人占大多數。
第二:勞動力減少。甚至有很多地方沒有青壯年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屍體到處都是,沒有人被埋葬。而屍體成為病菌的傳染源,加速了瘟疫的傳播。
三是公共衛生監測能力差。傳染病壹旦流行,就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死於傳染病的人數遠遠多於死於災難的人數。
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瘟疫的記載,但從商代到秦統壹,在此之前各諸侯國都是封閉的,所以相對不太可能形成大規模的傳染。
古人之所以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沒有糧食。為了生存,只要能塞進嘴裏的食物和物體,都會被塞滿。草皮樹皮被挖空,連老鼠都搶著吃。最可怕的是還有人吃人的場景。
草皮樹皮挖出來,連老鼠都搶了,只能吃人的屍體。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病毒感染自然會繼續肆意傳播,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不僅僅是中國,外國在瘟疫面前也是無能為力。公元14世紀中葉的歐洲黑死病在短短幾年內奪去了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占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壹。
古人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古人在那種條件和物資有限的情況下是如何控制疫情的?事實上,它與我們現在的方式相似。首先是孤立。
古代人口流動比較少,很多人可能永遠不會離開村子。政府把城門關了,疫情就能控制住。至少不會變成全國性的。
接下來就是吃藥了。朝廷將免費為生病的人提供藥品。如果藥能治好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只能等瘟疫自行消散了。晉朝時,朝廷規定,如果官員的家人感染了疫病,即使官員本人沒有感染,也不能上朝,要在家隔離。
好在當時的瘟疫只是壹村壹縣的感染,不會大範圍傳播。政府還會供應米粥和草藥,並派醫生觀察病人,並開出相應的藥方,可遵醫囑服用。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問:感染者到時候能活下來多少?這個要看當時病毒有多強。當然,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靠自身免疫力就能頑強生存。
死於瘟疫的人的屍體也將被立即焚燒。包括死者生前用過的所有東西,連房子都會壹起燒掉。這個時候,那麽多的風俗習慣都被忽略了。畢竟死人是死人,必須先保護活人。
但由於當時水平有限,還是很難完全做到全方位隔離。最典型的就是明末的瘟疫。不過現在的隔離措施已經比較完善了。政府執法,信息公開,道路封鎖,可以把疫情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對於壹些常見的流行病,當時已經有疫苗了。比如天花。要知道,這在古代是壹種致命的疾病。壹旦得了這個病,毫不誇張的說,必死無疑。
康熙小時候得過天花。幸運的是,他身體健康,硬生生活了下來。他很清楚疾病的痛苦。後來1805年,他引進了英國發明的疫苗接種方法,大大降低了患病率。
由此可見,在古代,壹旦爆發瘟疫,必然會釀成大禍。多少生命將在此終結。
不管什麽時候有傳染病,每個人都是易感群體。不要心存僥幸,認為沒什麽大不了的。雖然我們不能做出什麽大的貢獻,但是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服從命令,勤洗手,註意衛生,出行戴口罩。相信戰勝疫情的那壹天很快就會到來。